重庆七中学校体育工作汇报材料
2009年5月15日
一、学校体育工作的历史与现状
1、蓬勃的体育传统贯穿学校250余年发展历程
重庆七中起源于1758年(清乾隆23年)的东川书院,悠久的办学历史,积淀成了学校光荣的革命传统、勤奋的学习传统和蓬勃的体育传统。
学校体育事业源远流长,1922年学校足球队就打败了来访的英国水兵足球队,1936年学校篮球队参加重庆市高中男篮锦标赛以全胜战绩获得冠军,1964年秋季开办足球班,1965年夺得全国“三好杯”足球比赛第八名;竞技训练人才辈出,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向四川省队等专业队输送足球、篮球、田径、跳伞等专门人才,屡破跳伞世界记录的赵成英、亢毓屏、马密,勇夺亚运会女子4x100米金牌的罗欣、创女子跳远室内亚洲纪录的杨娟、篮球运动健将蒋克礼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历代七中人既以参与体育活动为乐趣,更以体育特色为骄傲。
2、学校体育工作定位――立足重庆、辐射西部、走向全国
学校素以重视体育驰名全国教育界,真正将“健康第一”的教育思想落实到了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,曾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、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教育部表彰的贯彻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》优秀学校等荣誉,是重庆市唯一的一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(足球)试点学校,也是全国中学生体协足球分会副主席单位、重庆市中学生体协足球分会主席单位。
学校以立足重庆、辐射西部、走向全国来定位学校体育工作。
3、发展学校体育事业有基础――设施完备、师资雄厚
学校拥有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一块、标准人工草皮足球场两块、五人制人工草皮足球场一块、塑胶篮球场四块、排球场一块、羽毛球场四块、乒乓球场两块、屋顶旱冰场一块、游泳池一个、健身中心一个、形体室两间,以及单杠、双杠、肋木、平梯、爬竿等配套的场地一块。学校现有教学班90个,学生4800余人,生均占有锻炼场地近10平方米。
学校有专职体育教师14人,其中高级教师8人。他们中绝大多数长期从事传统项目业余训练工作,有丰富的执教经验和较高的执教水平,其中担任足球训练的教练员8人(获亚足联、中国足协B级教练员证书者4人,获C级教练员证书者4人),担任田径训练的教练员4人。
二、学校体育工作的做法与经验
1、认识领先,体系完善
学校坚持内涵发展,以“为未来育人,育未来有用之人”为办学理念,以“人文素养、科学精神、健全人格、强壮体魄”为育人目标。学校从办学思想的高度把体育工作纳入了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,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成为了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。为此,学校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和组织体系,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估考核管理制度,保证了足球、田径课余训练长期开展,校内各种类别、层次的比赛长年坚持,重庆市、全国训练营和各种比赛长期参加。
2、投入到位,保障有力
学校长期坚持将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,无论经费多么紧缺,都竭力自筹资金添置体育器材,维修场地、设施。学校体育经费支出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总量的2.0,近几年在体育教育和设施设备两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在50万以上,2009年更是达到了500万元。
此外,在体育教师的相关待遇,如业务进修、职务评聘、工作量计算、工作服装配置等方面均给予倾斜,努力稳定体育工作队伍。
3、课堂教学,夯实基础
学校认真贯彻执行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》和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》等体育法规、条例,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“健康第一”的教育思想,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,并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,不断改进体育课教学和完善体育课评估考核制度。学校通过狠抓体育课堂教学提高了体育教师素质,夯实了体育工作基础。从2003年开始,教师参加重庆市体育优质课竞赛多次获得一等奖,并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体育课展示。
4、课外活动,活跃校园
学校通过落实“两操一课一活动”(大课间操、眼保健操、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)培养学生的个人体育锻炼习惯,确保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,如学校为开展好大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,及时维护、更新和增加了一批体育器材,培训了一批学生干部,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计划,合理安排各年级锻炼的时间、场地、项目,并安排了体育教师巡视指导;通过举办全员参与的田径运动会(一年一届已举办了50届)和其他体育竞赛(如群众性长跑比赛、登山比赛、拔河比赛、跳绳比赛、障碍接力比赛、五人制班级足球比赛等)愉悦学生身心,丰富校园生活;通过成立学生体育协会(下设足球、篮球、田径、羽毛球、健美操、棋牌等分会),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各种小型比赛(如每年一届以年级为单位举办的“东川杯”足球、篮球、羽毛球、乒乓球、棋牌等系列比赛),,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,历练学生的领袖才能。现在,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,活动项目越来越丰富,活动时间越来越长,体育锻炼在七中已经蔚然成风。
5、体教结合,凝练特色
学校于1964年秋季开办足球特长班,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。学校始终坚持体教结合的培育模式,逐步形成了以足球为龙头的体育特色,目前,体育特色项目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。
当初学校的做法是:体委和学校将经过选拔后的足球特长学生集中编成一个班,由体委派教练员到学校与学校的体育教师一起管理,既抓文化知识学习又抓专业培训,并由财政和体委投入一定的经费,确保竞训工作的持续性。当时,学校的足球运动水平,不论是在教育系统还是在竞技系统,在四川、在西部地区都享有盛誉,并走上了全国青少年足球竞赛的大舞台。
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,受市场经济的影响,体委派出的教练员撤回,训练、比赛所需的费用变成全部由学校自己筹集,足球工作面临的困难日益增加,矛盾愈加突出,后来随着足球大环境越来越糟糕,足球吸引力不断减弱,工作开展更是举步维艰。面对这样的不利形势,学校没有放弃,而是不断总结经验,进一步争取政策,完善制度,出台措施,一如既往地保证对足球工作的投入,保障了学校特色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。学校仍然坚持每个年级建立一支足球队,一个队就是一个班,实行小班教学。由学校培养的教练担任班主任,教练既管专业训练,又管行为习惯和文化学习,专业训练全部安排在文化课后进行;学校按照对普通班级的要求对足球班进行常规和文化考核。这样,足球特长生就做到了文化学习和专业训练两不误,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升。
6、业余训练,培养人才